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文化产业:转型提质正当时(“新常态”下激发文化活力)

日期:2015-04-16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调整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中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常态?

      陈少峰: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同质化竞争。解决 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从以数量为主转变为以质量为主。文化产业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也要提升质量。目前文化产业跟整体的经济格局是一 样的,需要走入一个以质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文化产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质量越好,消费群就越大,是一个弹性需求特别大的领域。文化产品质量提高,就能带动更多的消费者,使文化市场更大。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即大者更大、强者更强,强强联合将成为普遍现象。从去年到今年,我们看到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跨行业兼并重组力度空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中国文化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我预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文化产业将突飞猛进,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企业每年的增长幅度将很大。同时,传统文化产业多数会受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持续冲击,不加快转型将面临危机。

      记者:现在创业是个热词,大众创业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文化产业也是创业的热门领域,您认为迎接文化产业的创业大潮需要哪些条件?

      陈少峰:中央现在非常鼓励创业,很多扶持政策比如降低公司注册门槛等非常好。但创业需要投资,要实现千千万万人的创业梦就要有大量的投资,光创业没投资是不行的。但我们的投资需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加大长期投资,二是加大创业投资。我们不少投资人都太急功近利,恨不得投资个三五年就要回报,但文化产业往往是第八年才开始盈利,开始价值大增。创业投资的风险是很大的,以前政府的扶持资金主要是资助项目,我建议今后政府的扶持资金至少有一半以上拿来做融资的风险敞口补贴,这样才能撬动社会投资跟进。

      记者:从历史上看,文化产业有的时候会出现“口红效应”,就是说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文化产业反倒成为经济增长点,具体到中国,您觉得“口红效应”明显吗?

      陈少峰:所谓“口红效应”并不适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口红效应”发挥最显著的是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的电影业和娱乐业。但美国电影是通吃型的,我们叫“合家欢电影”,所以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家找点便宜的消费去看电影。但中国电影市场局限在年轻人,年轻人看电影已经很多了。我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观影人口分布不平衡,以18岁到28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他群体看得很少。我们的电影缺少适合全家人看的好影片。所以在电影领域,中国的“口红效应”就不如美国明显。

      另外,传统文化产业比如工艺美术、报刊等的下降,是属于产业变动带来的正常现象,跟经济好坏没关系,经济好也照样要下降。随着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都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报刊广告已经连续数年下降了,大家都去网上看新闻,你的内容再好,如果不出现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就没人看。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会改变我们的业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科技融合在加速推进,反过来新业态的集中度也更强,几个舰队式的企业集团或者联盟,会占有 其中很大的份额。

      记者:中国文化产业不仅承担着发展经济的任务,也承担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需要做哪些工作?


      陈少峰:我认为依靠传统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很难,一些实力雄厚的带有互联网背景的大公司在走出去方面有优势,通过在国外的一些合作、并购可以扩大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合作做内容,把自己的特点结合进去,这样一步步往外推,可能要有一个过程。

     以电影产业为例,未来随着电影投资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市场利润变薄是必然的趋势,中国电影公司必然需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其实还是处在数量增长的阶段,和影院以及银幕数量的增长是同步的。未来随着市场饱和,中国电影必须有能够走向国际的、口碑很好的、高品质的电影,必须有很强大的、利润率很高的公司,这样才算是高水平。



netease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院概况 | 经典案例 | 招贤纳士
版权所有 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单位 技术支持 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京ICP备11029090号-1